摘要:导言: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为企业打造强有力的人才供应链,保证企业的人才供给,其重要性毋庸置疑。然而在现实中,人力资源工作却经常遭受诟病,其工作价值无法在企业实际经营中体现出来。首要原因是,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立场出现了问题,缺乏经营...
导言: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为企业打造强有力的人才供应链,保证企业的人才供给,其重要性毋庸置疑。然而在现实中,人力资源工作却经常遭受诟病,其工作价值无法在企业实际经营中体现出来。首要原因是,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立场出现了问题,缺乏经营思维。那么,人力资源管理者该如何建立对企业经营的整体认识?这是本文要重点回答的问题。
观点/徐继军(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、高级合伙人,华沣管理研究院院长)
整理/刘琳娜(华沣管理研究院知识总监、高级咨询师)
01
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立场
我一直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,尤其是认知层次的要求。
现实中,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会发现,自己已经工作得很辛苦了,要做招聘、做考核、定薪酬、写制度,人力资源工作所谓的六大模块都在做,但还是不能令老板满意,甚至经常挨批评。为什么会如此?
原因主要有两个:
第一,认知差距。具体来说,就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本立场不对,工作时的视角距离最高决策层的视角太远。这个问题对大部分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非常有挑战性,它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。
以招聘为例,我们HR在招人时,不能单纯按照自己的视角去招人。很多HR都有一套自己看人的“标准”,按照这个标准开展面试工作。殊不知,只有最后的面试官,也就是公司老板觉得这个人可用才行。如果你的标准和老板的标准不同,结果很可能就是你忙了很久,却是劳而无功。
第二,能力差距。没有将必要的人力资源工作前置,没有做到未雨绸缪,导致无论怎么做都赶不上公司的发展要求。
人力资源工作有其特殊性。比如都是整合资源,如果这个“资源”是“钱”,融资的时候钱到账了就行,后面需要的时候就能用;而“人”这个资源则不同,有其特定的时效需求。
还是以招聘为例。我们要招一个人,按照最常规的招聘推进节奏,会是一个很长的周期。首先需要发布岗位说明书,同时开展人才寻访工作。至于这项工作多长时间能有结果,能力和运气都很重要。常常是你想要的人并没有在找工作机会,给你投简历的人又不是你想要的。就算运气不错,收集简历、筛选简历、完成人才寻访这些环节一个月就搞定,接着我们还要组织多轮面试、谈入职意向。一般时间也短不了,大概也需要一个月。之后还要等待这个人去走离职、入职程序,一般也得一个月。这一套流程下来,差不多就是三个月。
等人员入职后,他需要熟悉周边环境、熟悉公司流程以及熟悉业务,这个过程又得一段时间。一般来说,从一个人进入公司到他能真正发挥作用,大概也得三个月时间。这总共就是六个月时间。如果这个人适应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合适,不干了,那么上面的所有程序又得重新走一遍。而对公司而言,半年时间已经过去了,这个岗位缺口却还没有搞定。
这种情况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并不少见。站在企业负责人的立场看,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无法接受的。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,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深入业务、做好人才供应链管理,做好内外部人才储备,从而保证要用人的时候有合适的人可用。
所以,管理者必须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工作。这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起点,也是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格局。
为此,我们分享三个关键点帮助人力资源工作者打开视野、提高认知层次:理解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、理解企业业务拓展的基本路径、理解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基本能力结构。
02
理解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
首先,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理解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。基于对企业成长规律的认知来判断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,可以帮助人力资源工作者更有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、解决问题。
我们此前在《企业成长阶梯:如何洞悉企业的成长规律?》这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“企业成长阶梯”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。
企业在求生存、谋发展的过程中,就像爬上一个又一个阶梯,有可能成功地爬上去,也可能因为一些因素陷入停滞,甚至走向死亡。我们将企业成长规律总结为“企业成长阶梯”,如下图所示:
企业在不同的阶段,面临不同的问题,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。
第一阶段:孕育期
在孕育期的企业刚刚完成创业准备,想清楚了要干什么,方向也基本明确,做好了开干的准备工作。
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的核心任务包括:定位目标客户,组建创业团队,成立公司平台,确立商业模式、组织体制、分配机制等。此阶段人力资源工作的重心是组建合适的创始团队,并且确定有效的分配机制。
第二阶段:蓄势期
在这一阶段,企业的核心定位是证明自己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,要完善、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,同时建立起复制能力,开始和资源对接,为进一步发展做好各种资源和能力的储备。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非常脆弱,可能遇到小的波浪,比如一笔回款没有及时收回、一个项目投资失败,就会导致企业夭折。
此阶段的人力资源工作中的重心,是形成规范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设计,完成教练队伍的培养。
第三阶段:发展期
在发展期,企业的核心定位是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,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。在这一阶段,企业在资源(资金、人才)的加持下,快速复制、快速扩张,并能够收编和整合行业内的专业人才队伍,对接资本市场是重要里程碑。
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的工作任务包括:大规模融资,快速推进区域布局和投资发展,快速整合人才。其中,通过扶持公司内外精英团队组建区域公司或者专业公司,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。力争通过上市与资本对接是该阶段重要的里程碑。
第四阶段:平台期
当企业进入平台期时,思考的重点将从具体业务经营转化为产业整合发展。在这一阶段,企业要成为产业资本的投资平台,成为行业精英人才向往的创业平台,成为面向成员企业强有力的赋能平台。此时企业的主要任务包括:对行业战略性资源进行投资控制,对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进行投资、收购或和其联盟等。
处于平台期的企业,人力资源工作的重心主要是两个方面:第一,整合真正的精英人才,保证公司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;第二,形成公司强有力的人才供应链机制,为公司的成员企业进行人才赋能。
可以看到,在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,人力资源工作都有对应的工作需要完成。学会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工作任务,可以让人力资源工作者更加明确自身的关键任务是什么。
03
理解企业业务拓展的基本路径
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理解企业业务拓展的基本路径,而其核心就是五个关键支点:资本、运营管理体系、核心产业(或资产)、产业组织和管理能力、人才供应链。
那么,这五个支点是如何“串”起来的呢?
如上图所示,企业业务拓展过程有内在的逻辑:
企业业务拓展的起始点是现有产业基础。现有产业基础是企业的示范基地、积累的经验和培养的人才。在现有产业基础上,企业还需要学习标杆企业,从而积攒经验。
最初,企业的这些经验主要都集中在骨干员工队伍身上。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,内部人员的增多,必须把这些经验转化成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体系,也就是各种模式、流程、标准、规范、IT系统,以及用于传播这些知识的教练队伍。只有形成这套经营管理知识体系,企业才能快速训练新人、迅速将经验注入到新的区域公司或专业公司,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。
另外,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,企业需要融资,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打通资本市场,为新的产业注入资本。同时,企业还需要建设自身的人才供应链,为新业务发展注入人才。而用于培养人才的知识,来自于企业的运营管理知识体系。
当企业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时,如何将这么多产业、这么多区域公司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合,从而保证企业整体效率更优?这就需要企业高效完成产业链各种产业资源和能力的整合,而整合方式也对应着一套经营管理知识体系,其中也包括了模式、流程、标准、规范、IT系统、方法。通过产业链资源的整合,为公司现有业务注入资源、注入能力。而这也是商业模式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以上是企业业务发展的路径,我们把它抽象一下,就可以形成五个关键点:
其中,产业组织能力(商业模式)决定企业是什么样的“物种”;资本形成了企业的“血液”;人才供应链支撑了企业的组织架构,形成了企业的“骨架”;具体业务的运营管理能力形成了企业的“肌肉”和“神经”,决定了企业运行的力量、反应的速度。最终,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一个公司。
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人力资源工作的任务就是打造人才供应链,保证企业的人才供给,保证公司不缺人、不缺合适的人。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和目标,人力资源工作必然会陷入误区。
04
成为“行家”+“专家”
对企业来讲,真正能引领企业前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是“行家”和“专家”的组合。
什么是“行家”?行家要能够透彻理解行业运行规律,懂得企业是如何赚钱的、知道什么事是正确的事。比如,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一个项目经理,应该跟对方聊什么?如何判断这个项目经理是合格的项目经理、能在我们的公司把事情做好?这就是人力资源岗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。如果不深入了解业务,显然是做不好这件事的。
而且,每个公司的运营体系不一样、企业文化不一样、领导风格不一样、工作方式不一样,一个人在一家公司能干好,换一个公司可能就干不好。那么,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否具备这样的鉴别能力?
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连公司本身的业务特点都不清楚,就没法保证能招到对的人,也谈不上为公司打造强有力的人才供应链。因此,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先得懂行、成为行家。
什么是“专家”?专家就是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底层逻辑、理论方法,并且在解决各类人力资源问题方面,拥有扎实的经验积累,能够快速解决问题。专家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做事。
还是以招聘为例,怎么写岗位说明书、怎么获取简历、怎么面试、怎么沟通、怎么说服、怎么对招聘过程进行有效管控,这些工作都涉及很多方法,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熟练掌握。
因此,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非常宽泛的知识和经验积累,需要视野开拓、善于学习。我们很难想象,不懂业务的人能够真正做好人力资源工作;我们也很难想象,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,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相对应的专业经验,能够真正做好这件事情。
这其中要特别注意两个误区:一种误区是,人力资源管理者故步自封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,或者迷信于自己所谓的“科班出身”,对于公司业务和其他条线的知识缺乏足够的理解。这种误区经常出现在比较初级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身上;另一种误区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缺乏敬畏,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懂业务,就能干好人力资源工作,经常会导致遇到具体工作做不到位,影响人才供应链打造的效果。这种误区经常出现在那些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企业高层身上。
当然,要成为“行业+专家”,确实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但是,这的确又是做好人力资源工作所必须的。那该怎么办呢?比较成功的经验,是采取“组合团队”的做法,用“行家”和“专家”进行组合,各自有优势,同时对自己不专长的领域进行必要的学习,遇到事情的时候,相互紧密配合。通常的做法就是“行家”来带领“专家”,行家指方向、专家干活。
05
写在最后
保证人才供应链,是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。而要打造人才供应链,就要站在企业经营的高度上去思考。但是,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,业务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非常难得,往往只有少数人员才有在业务条线锻炼过的机会。
因此,我们建议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:理解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、理解企业业务拓展的基本路径,理解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基本能力结构。从这三点出发,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者最基础的企业经营整体逻辑框架,才能更好地完成与企业高层、业务条线的对接。
至于人才供应链如何建设,有其对应的逻辑和方法体系,我们将会在“人才供应链”这个专题中陆续进行介绍说明。